一南一北,两大地区再被委以重任
文|凯风
两大区域,再被委以重任。
日前召开的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指出,要推动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,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……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,沿黄城市群要提升人口集聚和产业协作能力。
近日,《长江经济带—长江流域国土空间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经国务院批复后正式印发,提出促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布局,优化长江中游地区集聚协同布局,保障云贵川渝区域安全协调布局。
长江经济带、黄河流域,一南一北,串联起长江、黄河两大流域,辐射范围不同, 但生态大保护、高质量发展是不变的主线。
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,既是为数不多的“区域重大战略”,也是体现国土空间和战略纵深的“江河战略”。
哪些地方被委以重任?
区域重大战略,到底有哪些?
作为大国,我国幅员辽阔,地形复杂,人口众多,各地自然条件、资源禀赋差异较大,南北差距、东西差距、城乡差距是客观存在的现实。
但存在不等于合理。为优化生产力布局,国家层面形成了四大战略:区域协调发展战略、区域重大战略、主体功能区战略、新型城镇化战略。
在“四大战略”中,“区域重大战略”有着独特的位置,这是少有的以“重大战略”为名的国家布局。
根据官方报道,“区域重大战略”主要包括5个:
不难看出,重大战略,都不会局限于一城一地,而是打破行政分割,从国家战略全局上引导区域分工协作、共同发展。
京津冀、长三角、大湾区,着眼的是“群”,体现的是区域融合、抱团发展的大势所趋,这也是我国目前仅有的以“世界级”为定位的三大城市群。
要知道,我国共规划了19个国家级城市群,但只有京津冀、长三角、大湾区能称得上“世界级”,其他城市群多数还处于培育阶段。
长江经济带、黄河流域则是流域战略、江河战略,生态保护、高质量发展并重。
不同的是,长江经济带以“经济带”为定位,经济发展被置在首位;
而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”则以“流域”为概念,且将“生态保护”居前,凸显了不同的侧重点。
究其原因,长江本来就是黄金水道,而长江沿线的长三角、长江中游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,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,整个经济带以占全国约1/5的土地面积,贡献了全国近一半的GDP。
与之对比,黄河流域生态相对脆弱,从古至今都难以全线通航,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,生态大保护的重要性,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。
但在最新的规划和定调中,“发展”的重要性也被提了上来。在最新提及的7大要求中,3条涉及生态保护,3条涉及区域发展,1条关注黄河文化。
黄河流经之地,要么是资源大省,要么是粮食大省,多数都以能源化工产业为主导,只有山东、河南、陕西等地经济实力相对较强,如何构建利用资源优势构建优势产业体系,就成了关键。
这其中,以省会、国家中心城市、区域中心城市为代表的重点城市,显然要勇挑大梁。
长江经济带规划,谁最受益?
长江经济带涉及11个省份,包括上海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重庆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,涉及长三角、长江中游、成渝双城等三大城市群。
此番出台的规划《长江经济带-长江流域国土空间规划》,则将规划范围拓展到广义的长江流域,涉及周边8个省份的部分县域,共计1173个县级行政区划。
当然,规划的核心在于长江经济带,而三大城市群之间的互联互通是重点所在。
其一,以省会为代表的中心城市,再次被赋予引领发展的主导权。
规划之处,要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,支持长江中游省会城市发挥引领功能,加大对城市群、都市圈和中心城市的建设用地指标倾斜力度。
过去一段时间,各地都在积极构建“省域副中心城市”,旨在防止省会一城独大的弊端。
但从最新各层级规划来看,中心城市的重要性仍旧独一无二,长江中游的省会更是明确要求“发挥引领功能”,这在某种程度上对“强省会”战略形成利好。
其二,除了江浙沪外,成都、重庆、武汉、长沙、南昌等中西部中心城市被重点提及。
简单梳理,在规划中,武汉被提及12次,重庆10次,成都9次,长沙6次,南昌5次。
根据规划,“以成都、重庆主城区都市圈为核心引擎,重点培育绵阳、万州、黔江等区域中心城市,有序引导滇中、黔中地区人口、建设用地资源向都市圈及其中心城市倾斜”。
同时,支持长江中游省会城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,强化武汉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创新的关键带动作用,发挥长沙、南昌在都市圈产业链升级中的核心作用。
其三,城市群连通,基建先行,一批高铁、航空枢纽、人工运河呼之欲出。
在高铁方面,“支持建设沿江、呼南等高速铁路主通道,打通兰(西)广等西部纵向高铁通道”。
三大高铁通道,均属“八纵八横”高铁网主干道,但进展一直较慢。要知道,全国高铁主通道已建成投产约80%,这些高铁通道有待加速。
其中,最受瞩目的当属“沿江高铁”,从上海经合肥、武汉一路直抵成渝,堪称我国重要的“东西大动脉”,目前已全线动工,有望于2028年全线开通。
在航空方面,巩固上海、成都和重庆国际航空枢纽地位,提升昆明国际航空枢纽功能,支持建设合肥、鄂州国际专业性货运枢纽,增强武汉、长沙、南昌机场枢纽功能。
这与此前发布的“3+7+N”国际航空枢纽规划基本一致,上海是第一梯队,成都、重庆、昆明次之,但都是国际定位,而其他枢纽只是区域定位。
在水运方面,规划提出,保障京杭运河航道、淮河干线及出海航道、引江济淮航运工程建设空间,保障海河联运港口通道建设空间,支持系统治理三峡枢纽通航瓶颈。
文件虽然没有直接提及“人工运河”,但无论是引江济淮还是三峡枢纽通航问题,涉及的都是人工运河。(参阅《中国,正在拼命建运河》)
当前,各地正在布局的超级人工运河,多数都与长江经济带有关,包括荆汉运河、湘桂运河、浙赣粤运河,以及三峡水运新通道等。
黄河流域发展,谁要挑起大梁?
5464公里水流泱泱,79.5万平方公里千折百转,黄河流域涉及青海、四川、甘肃、宁夏、内蒙古、山西、陕西、河南、山东9省区,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/4。
然而,由于流域横跨东中西部,存在明显的经济、产业、收入梯度差距,尤其是黄河上中游的7个省区,同东部地区及长江流域更是存在巨大差距。
同时,与长江经济带作为产业重镇不同,黄河流域最鲜明的标签当属:
因此,在整体发展战略上,黄河流域的要求是“从实际出发,宜水则水、宜山则山,宜粮则粮、宜农则农,宜工则工、宜商则商”。
换言之,对于上中下游地区,对于不同省份和不同城市,则有不同的战略定位。
其一,特大城市不再提及“不能盲目扩张”,有了更大的空间。
根据要求,黄河流域“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,沿黄城市群要提升人口集聚和产业协作能力”。
在此前相关规划和要求中,“城市群和都市圈要集约高效发展,不能盲目扩张”,这一次则强调“内涵式发展”,以及“提升人口集聚能力”。
其二,新能源产业,或是黄河流域相关省份的产业发展机遇所在。
根据要求,要推动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,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。
众所周知,黄河流域省份资源禀赋相近,传统产业主要集中在能源产业与重化工等资源密集型产业,煤化工更是占到80%以上。
因此,黄河流域各大省份一直都以“新旧动能转换”为突破点,而以新能源为主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新的可能。
黄河上游地区,地广人稀,光能、风能资源充足。我国重点布局的7个陆上新能源基地,4个与黄河流域有关。
从内蒙古到甘肃再到宁夏、青海,不约而同将新能源作为新兴支柱产业,以光电、风电为起点,向着全产业链延伸。
其中,走得最快的当属内蒙古。作为产煤第二大省,内蒙古累计新能源并网装机容量在全国率先突破1亿千瓦,同比增长49.5%、稳居全国第1位。
其三,缩小南北差距,山东、河南、陕西等经济大省要主动挑起大梁。
近年来,南北差距取代东西差距的议论不绝于耳,作为横跨北方多个省市的黄河流域国家战略,势必要在均衡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。
但在沿黄9个省区中,山东、河南、四川位居十强省之列,陕西、山西、内蒙古位居中游,而甘肃、青海、宁夏经济体量相对较小。
四川是少有的横跨长江、黄河两大流域的省份,但四川只有阿坝州局部地区地处黄河流域,影响力、辐射力都十分有限。
因此,黄河流域发展,落脚点必然放在山东、河南、陕西等省份身上,并进一步以济南、郑州、西安等中心城市为依托。
不过,近年来,一批地级市借助新兴产业上演逆袭,在全国的经济位次不断上升,陕西榆林、内蒙古鄂尔多斯、内蒙古包头,都是其中的佼佼者。
省会引领,经济大省挑起大梁,“腰部城市”乘势而上,这是黄河流域更好的发展格局。
备注:头图为AI生成
国民经略创始人 凯风 最新城市力作